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
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
据新华社最新报道,在“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国内航天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这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介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要力争在2025年前后,实施一次模拟摧毁近地小行星的技术试验。
这次实验将发射一个多功能探测器,对选定为目标且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实施抵近观测,并最终实施就近撞击,通过施加动能的方式改变该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实验一旦获得成果,将对我国建立自主研发的小行星综合防御系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次实验的基础上,未来我国还将建立一整套应对小行星威胁的空天一体防御系统。
据悉,在地球所存在的空间周围大约有60万颗小行星和彗星,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与太阳之间的轨道带,所有的小行星并不是都会对地球造成碰撞危险,其中大约1000 颗已知的小行星位于地球轨道附近,称为近地行星,这些行星中任何与地球轨道存在交叉的行星都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而且发生碰撞的概率远比想象中的更大。
目前,国际上多数天文学家的主流观点认为,一颗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后果,可能会造成数百万的人员伤亡。所以小行星防御已是不可忽略的世界性大事,需要全球有能力的国家采取主动防御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与其他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相比,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可观测并且可预测,同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行星碰撞进行防御。现阶段,对小行星的观测仍主要采用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
雷达和天基观测同样也是有成效的小行星观测手段。我国这次要建立的“空天一体”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将建立对小行星进行监视和观测的预报体系,可以对有威胁的小行星进行风险评估,随时监控其飞行轨道,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
同时,我国还正在发展一些新技术来摧毁有威胁的小行星。例如,使用小型核弹轰炸或者用动能撞击小行星,使用空间机械臂进行碎片抓取与返回释放,使用如强激光照射、低推力发动机以及引力拖车等长期作用来慢慢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又或者利用激光主动推移变轨技术实现威胁弱化或消除等等。
总体来说,小行星防御是为了全人类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我国发展该项技术是为了落实人类命名共同体这一基本宗旨,造福全人类的壮举。同时,该技术也可以用来清理太空垃圾以及报废卫星,对我国航天工程的安全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2周年纪念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宣告我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近些年,随着功能不同的各类卫星和航天器数量不断增多,所产生的空间碎片为后续发射任务的轨道规划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太空空间,我国将建设完善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太空中的航天器安全稳定有序运行。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要开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这样我们既要编目,而且关键是要分析哪一些是重危型的要进行判断。第二个我们就是要研究探索相关的技术和工程,有没有可能解除这些威胁,我们要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攻关。
同时,我国还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组织编制近地小行星防御发展规划,开发近地小天体防御仿真推演软件并组织开展基本流程推演。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这样为我们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真正作出我们中国新的贡献。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52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太空探索目标指向更远的星辰宇宙。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日前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对此,多名航天专家2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该计划能实现,我国将处于世界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前沿。
“保卫地球”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已经批复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行星探测工程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包括取样返回的探测任务等。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
吴艳华强调,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这样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新的贡献。
这一消息立即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中国正准备新的太空计划,以保卫地球免遭小行星危害”,俄塔斯社24日称,该项目的细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首先需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将开发出一种技术或方法来防止和解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他们可能用“动能撞击”的方法,使得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从原轨道上偏离。
防小行星撞击考验太空技术
对于“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一事,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建立其编目,“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研发周期很长,我们要着重发现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并及时和精准地做出预报”。
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李明涛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小行星防御一般是通过主动手段,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有航天专家对《环球时报》称,其中一些手段,比如核爆可能使小行星被炸成碎块,会继续飞向地球或危害太空中的航天器。相对来说,理论上最可行的手段是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不过,所有这些方案目前都只有“理论可行性”,是否切实可行可靠,要靠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对于中国未来可能“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的计划,黄志澄称,该技术挑战性非常大,因为要改变较大小行星的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必须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如果能实现,我国将处于世界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前沿。
黄志澄强调,当前国际航天界对小行星的探测是一个热点,总的来说有三个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小行星的防御,防止其对地球造成损害。“较大的小行星一旦撞击到地球,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几十枚核弹,不仅会对地球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毁灭人类。因此当前对小行星的防御已经提到国际航天界的日程上来”。
第二个目的是开发小行星,对小行星上有用的矿产资源加以利用,“小行星上有很多重要的矿产,如果将小行星上的矿产开发并取回来,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三个目的是学术研究,在对小行星的探测过程中,可以对天体形成的过程,以及人类生命的起源等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相关文章:
本周我国大部气温将稳步上升04-18
我国5月将实行新职业教育法04-24
政协委员称今年我国人口将负增长04-18
《流浪地球2》青岛部分杀青开始后期制作04-18
预计我国将每年核准6~8台核电机组04-21
“太空出差六人组”已安排今年太空出差04-18
怎样将鼻翼变小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