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礼节和讲究
新年的礼节和讲究,热闹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我们迎来了我们最大的传统节日,自古流传的新年过年礼仪讲究非常的多,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很多都不太懂,下面分享新年的礼节和讲究。
除夕,接神守岁祈求平安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早在周、秦时期,每年岁末皇宫都要举行驱逐疫疠之鬼的仪式,称为“逐除”,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并逐渐形成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和接财神等习俗。
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В??偶嗍庸淼男形??⑾帜母龉砗?鞣俏??阌貌萆?ζ鹄次估匣⒊浴:罄矗?窦湓诖航诘氖焙颍???芄砉郑?阍谔夷景迳匣?险饬礁錾裣瘢?靡悦挪啵?杂?俟砩?牛?饩褪翘曳?5搅宋宕?氖焙颍?裰髅详魄鬃栽谔曳?咸饬恕靶履昴捎嗲欤?呀诤爻ご骸币涣??话闳硕及阉?醋鍪亲钤绲拇毫?5搅怂未??嗣潜憧?荚谔夷景迳闲炊粤??辉虿皇?夷菊蛐暗囊庖澹??虮泶镒约好篮眯脑福??蜃笆蚊呕В?郧竺拦郏?航谔?粤?丫?晌?恢址缢琢恕M醢彩??芯托垂?骸扒?磐蚧А就?客?眨?馨研绿一痪煞?!倍?煤熘绞樾创毫?加诿鞒??/p>
在徐州农村新春贴春联的同时,还在门楣上贴门笺(也叫“门吊子”、“门钱”),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用意是祝吉纳福。此外,徐州人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地桌
相传除夕夜是各路天神下界的时刻,所以民间形成了接神的习俗。天地桌则是专门为除夕接神时使用的。天地桌上供有的挂钱、香烛、瓜果等祭品,受祭的偶像大多是“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或“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神像有的在接神后即可焚化,有的则须到初五、甚至到元宵节时才焚烧。而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如室内地方宽大便置于屋中,若屋内无地就摆放在院子里。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就是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开始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暧带人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守岁自汉代成为最重要的年俗活动,被人们流传至今。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隔年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年夜饭桌还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示着“年年有余”之意。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说好话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有更多的禁忌,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1、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到人。2、忌恶声谩骂,大声呵斥、小孩哭闹;相传这种态度对神灵不敬。3、忌讳打破碗碟;万一打破了,就念叨“碎碎(岁岁)平安”化解。4、忌讳挑水,担心惊动龙王,影响到来年的风调雨顺。5、除夕守夜,灯要彻夜不灭,忌黑暗。6、禁忌开箱柜,以免财物丢失;7、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否则来年日子会越过越糊涂;8、病人要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9、说话禁忌:“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i、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
初一,拜年聚财不能少
农历正月初一古时称为“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这天的年俗活动很多,如开门炮仗、拜年和聚财。
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作用公元纪年,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传统新年。
鸡生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何谓五德?它头上有冠,是文德;它足后有距,能保卫家人,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把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这五德也是中国人的德行典范。初一不宜杀生,不见血光,如果在正月第一个早上把五德之鸡屠杀,人们的“德”又去了何方?
开门炮仗
元旦早起,几乎是全国各地通行的习俗。一般来说鸡鸣即起,有些地方鸡未鸣就要起床。春节早晨,人们出门走亲探友之前要先放一挂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被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在苏州,新年开门之时,要放爆竹三声,是“高升三级”的意思,也有的说可以解除疠疫。在无锡,人们相信开门炮早放会早发。民间认为,“开门炮仗”放得越早越好,象征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
拜年
“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大年初一,放过“开门炮仗”后,人们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给人贺年要说吉利话,比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受贺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话。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宋朝时,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飞帖”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聚财
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星”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还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屋外往屋里扫,意为将运气和福气扫进家来。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不往外泼水,怕因此破财。同时,要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i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如果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吃完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这天不能动刀剪,否则会断绝仕途财路。妇女也不得动针线,否则这位女子一年到头和别人争吵不休或浑身会有针刺般的不舒服。另外,饺子煮破了,忌说破,要说“挣了”。
初二,“开年”回娘家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初一,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广东韶关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初二还是狗生日,狗不嫌家贫,您只要养了它,它就会忠实于您,帮您看家、牧羊、打猎,和您逗乐。
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单数则不吉利。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临沂,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在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祭财神
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财神画像焚烧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祈望今年要发大财。民间关于财神是谁的说法并不统一,大多认为赵公明是正宗财神,范蠡称为文财神、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金星、齐天大圣或招财童子为财神的。
每到腊月乡间就会出现“送财神”的习俗,送财神的人在人家门口唱道:“财神财神进门来,又有喜来又有财;财神财神家里坐,金钱银钱两大摞;财神财神家里望,哪年不打万石粮;万石粮插金花,不数头家数二家。”每唱一句,旁边有人应和一声“好”,以此索取钱物和吃的东西。对登门售财神像的,不想购买时,只能回答“已有”,不能说“不要”,以避不祥。
初三,“老鼠娶亲”小年朝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人们盼望着肥猪拱门,日进斗金。民俗说初三“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
根据传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人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所以才制造出“老鼠娶亲”作为休息的借口。
初三还被称为“小年朝”,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不扫地、不起火、不泼水。民间又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在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为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初四,三“羊”开泰“抢路头”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灶王爷查户口
民间认为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人间行为的善恶。而正月初四这天,诸神再返回人间继续监督人们言行,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灶王爷也在这天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
经商的人“抢路头”
经商的人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山东初五是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既为“马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商家爱选在这一天开业;南方不少地儿则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在上海,旧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还得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
初五,“破五”送“五穷”出门
正月初五是牛的生日,为什么俗称“破五”呢?因为正月前几天的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都可以打破了。旧时,汉族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送穷”清理垃圾
破五的主要习俗是“送穷”,所谓的“穷”是指从初一以来所积存的垃圾,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拿来一个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还要吃饺子,预兆招财进宝。唐代诗人姚合的《晦日送穷》说:“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又有“送五穷”之说,唐代文学家韩愈过一篇诙谐幽默的《送穷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破五”吃饺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儿今儿个一定要做的俩事儿。“破五”后,人们便往来祝贺新年,各家邀请贺客,饮食嬉戏,新媳妇也该回娘家拜贺长亲了。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相传,姜太公的老婆马氏是个嫌穷爱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穷的日子里,马氏就跟他闹离婚,不跟他过穷日子,为此,姜太公很生气,在封神时就故意将她封成了穷神。老百姓当然不喜欢穷神,但三十晚上迎神时,她还是和众神一块儿进了百姓家。老百姓厚道,不想在过年时因她而惹得众神不高兴,忍气忍到初五,就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在这一天“送五穷”,拿起扫帚,连垃圾一起将她扫地出门。
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对商家铺户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东家要设便宴,晚宴还是比较丰盛的,酒后照例必吃包子。席间,东家首先举杯祝贺大家过年好!便要宣布新一年的人事安排,如生意好,东家会说:大家都辛苦啦!谢谢大家!今年人事不变,照旧。大家自然会开怀畅饮。按照商俗的老规矩,辞退人是十分注意礼俗的,在席间东家会说:过去的一年买卖不好,对不起大家了。念完“苦经”之后,等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起一个包子放在决定被辞退人的碗里,辞几个人就会夹几个放在几个人的碗里,暗示他已被辞退。这样做不伤和气,被辞退的人饭后会自然收拾自己的行李告别而去。所以,店铺开市前的这顿便宴,俗名叫做“吃滚蛋包子”。
初五是五路财神生日,商家在路边摆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发利市,同时正式开张。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正好是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当天商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民间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说:“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清嘉录》还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初六,辞旧迎新庆开业
初六为马日,寓意着马到成功。春节最热闹的几天过去了,商家店铺就要在这一天开张营业了。在旧时,开正以来,厕所中的粪便累积,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称为挹肥,不过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都住进了高楼大厦,这个习俗就已经渐渐的被淡忘了。
在初五晚上的商俗中,商家店铺解决了人去人留的问题后,初六就要“重新打鼓另开张”了。正月初六一大早,由当家的带领全店人员在设好的天地桌和店内常年供奉的财神前燃烛,拈香,设供依次行三叩首大礼。然后再由当家的将香根请下来,将供在天地桌上的神马一并请到当街,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芝麻秸、松木枝上,点火焚化。此时伙计们点燃鞭炮,最后由掌柜的大喊:“请幌子!”旧时,生意人认为,幌子是招财进宝的象征,是财神的化身,对幌子恭而敬之。幌子照例是由管理财务的账房先生挑出来,行业不同,所挂的数量也不相同,有挂一对的,也有挂四对的、八对的。挂幌子时,不管是几对,都要一起挂好,不能落地,否则,当天就会被解雇。一边挂幌子一边还要燃放鞭炮,此时,会出现一个独特的更加火暴的场面,这是过年开业商俗中的盛典。只见掌柜的、账房先生都会拿起算盘,有节奏地一起摇动起来,发出噼啪噼啪算盘珠的撞击声,寓意着财源滚滚而来。伙计们也同时左手持秤盘,右手握秤杆,配合着算盘有节奏的响声,用力用秤杆敲打着秤盘。于是在商业街上就组成了一组传统的中国特有的商业民俗文化的交响曲,商家们则称:“响响当当,大吉大利。”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意会做得有声有色。随后,将护窗板全部卸下来,露出年前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红对联。如果某一家店铺不能按时开业,则必须在护窗板贴上“修理内部,择吉开市”的字条,否则会被认为此店已倒闭。
初六是个好日子,没有任何的禁忌,大家不必要忌讳什么,放心的宴请朋友,或者去做客。苏北和鲁南地区有“三六九往外走”习俗,所以这天也是春运最繁忙的时候。
初七,人日煮羹祛病辟邪
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娘娘先造六畜后造人。一开始天是一团混沌,地是一堆泥巴,女娲娘娘掺水抟泥巴玩。《中原神话))中说:女娲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先用泥巴捏出了一只鸡,看其形:一只船,两头翘,只屙屎,不屙尿。鸡一叫,天门开了,日月星辰一起出来了,于是正月初一为鸡日。大年初二女娲又捏出了一只狗,看其形:瓜子脸,尖下巴,走路梅花脚,狗一跑地门又开了,于是正月初二为狗日。第三天女娲捏出了一只羊,看其形:一杆杨叉,自胡子拉碴,用羊祭天神,天神赐福,吉祥如意,于是初三为羊日。第四天女娲捏出了一只猪,猪为家中宝,无豕不成家,于是正月初四为猪日。第五天女娲捏出了一头牛,看其形:四个铜锤,两把铁钻,一人扫地,两人赶扇,于是正月初五为牛日。第六天女娲捏出了一匹马,于是正月初六为马日。这样鸡、犬、羊、豕、牛、马合为六畜,造出六畜无人管理,于是女娲在第七天又造出了人,世上的事从此由人来做。从此,鸡司晨,狗守门,牛耕田,马拉车,羊上山,猪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日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根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带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也就是说:人们在大年初七这一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后可以祛病辟邪。再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之于头鬓,作装饰辟邪求吉,或剪纸花相互馈赠。
人日除了剪彩,镂箔作人胜、华胜之外,旧时还有人日“熏天”的习俗,人日在庭院里点火烙煎饼,以烟火来熏天。有些地区,人们认为如人日这天天气晴朗,就预示着日后定会人丁兴旺。《燕京岁时记》说:“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既然人日是生人岁人之日,所以,旧时就有在这一天“求子”之俗。过去,在陕西渭南地区人们把人日称为“人齐节”,家家户户在土地庙前放一只油碗,家里有几口人便在油碗里放几根灯捻,点燃后长久不熄,谓之“长命灯”用以求子,名日“偷灯”。
人日,是人们庆祝自身的节日,这一日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思念之情表达之日。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写出了这种情思: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入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作为人胜节,古人把这一天当做吉日,而文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作画,出游郊野。在成都,从宋朝开始,人们都喜欢去杜甫草堂游,相传至今,已成为了一种人日习俗。胜有多种,如:人胜、方胜、宝胜、花胜、舂胜等。人日习俗主要用人胜和花(华)胜。人胜一般是剪刻成人的形象,妇女们戴在鬓边或者用来送人,花胜一般是以花鸟为题材,形状近似现代的花结,用以装饰、馈赠。
春节礼仪要注意什么
1、说话礼仪
见面称呼不能少。见到客人要先喊称呼再说“新年好”。有些不知道称呼的,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
祝福的话要多说。春节是注重“吉利”、"意头"的节日,吉祥的祝福语从可爱的宝宝嘴里说出来,想必长辈们一定乐开花。
2、红包礼仪
接过红包要致谢,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谢谢”。红包不要当面拆,最好放到爸妈的袋子或者自己的口袋。
3、餐桌礼仪
吃饭时,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夹不到的菜,可以让旁边的人帮着夹,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吃完饭,碗筷摆放好,要说“你们慢慢吃”再起身离开。
4、待客礼仪
对待客人要亲切,主动跟客人打招呼,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5、做客礼仪
进门把脱下的鞋子摆放好,对客人的招待要说“谢谢”,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玩玩具要经主人同意,离开时说“再见”。
6、交际礼仪
有孩子到家里玩或者到别人家做客,要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要和睦相处,学会“谦让”“团结”的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主人或客人。
7、电话礼仪
打电话拜年或者接到拜年的电话,一定要热情,说一些祝福的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也不要不知道如何回答,把电话一扔就跑开了,挂电话时要说“再见”。
以上内容可以归纳为孩子们易记的三字经,快来念一念,记一记吧:
礼仪三字经
客人到,起身迎;
引入座,茶水敬;
初相识,做介绍;
带尊称,有礼貌。
访亲友,轻敲门;
人未来,莫擅闯;
敬茶水,双手接;
坐姿正,会交谈;
不弄翻,勿乱闯;
离别时,有礼数。
一、说话礼仪
要点一: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要点二: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爸爸妈妈还需多多体谅。
二、红包礼仪
过年最让孩子们欣喜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要知道,拿红包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哦。接红包与拆红包,都是有技巧的。掌握这些小礼仪更能体现孩子的乖巧懂事,家长们也更加的有面子。
要点一:接过红包要致谢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爸爸妈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
要点二:红包不可当面拆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的袋子或宝宝自己的袋子里。
三、餐桌礼仪
过年过节,少不了宴请客人。如果在平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吃饭随意点倒也没什么。不过,当有客人在场的时候,餐桌礼仪就不得不注意啦,这样才是一个懂事有礼的好孩子。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四、待客礼仪
春节期间,家里面会有许多的客人,不仅大人们要讲究待客礼仪,小宝宝们也要注意。有客人在场的时候,言行举止都有讲究,这些小细节,家长们可不要忽略。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五、做客礼仪
过年,除了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家长们也免不了带着宝宝去走访亲友,去别人家里做客。那么,去别人家里做客,孩子们又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体现孩子的谦谦有礼呢?
要点一:主动问候说声谢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要点二:他人东西别乱动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六、交际礼仪
春节期间,无论是带着孩子做客还是有客人到来,相信总少不了一些小客人的到访。家长们都会让孩子们一起玩耍。这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也要讲究社交礼仪哦。特别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孩子,家长们可要恶补一下啦。
要点一:主动分享别吝啬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小朋友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要点二:和睦相处要忍让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家里做客,或者有孩子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闹个不愉快。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交际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
七、电话礼仪
过年时,有一些远方的亲友们会通过电话的方式来传达祝福。在家长接听电话或者代家长们接听电话的时候,有一些电话礼仪的小细节,也是需要孩子们掌握的哦。
要点一:接电话时有问有答
接电话的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要点二:打电话时注意时间
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
【新年的礼节和讲究】相关文章:
过年的讲究和禁忌01-06
戴黄金的讲究和忌讳01-06
金戒指的戴法和讲究01-06
带黄金的讲究和忌讳01-06
男生带貔貅的讲究和忌讳01-05
儿童带貔貅的讲究和忌讳01-05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01-06
重新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01-06
楼房搬新家有什么讲究和准备的01-06
新房搬家的讲究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