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衣冠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衣冠服饰,大家都是对于古代的东西还是比较好奇的,尤其是古代一些衣物,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漂亮的,感兴趣的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衣冠服饰及相关资料。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印象,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汉族服饰具有宽衣博带、长裙长袍的特点,一直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窄袖短衣、长裤、带钩、靴子开始对汉族服饰产生影响,明朝的,明朝的服饰有点承前启后的作用。朱元璋立朝后,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
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必须妥妥的是汉服啊!说白了中国历史文化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管中国历经多少朝代,不管是汉族人统治还是外族人统治,都被我大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化了,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汉服热”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认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情结”的回归。我们的`传统服饰是什么?首先它是完美的服饰艺术,应该是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性,即是传统的继承又面向生活,面向时代。这是我们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后来为什么不穿了,主要的原因是清朝开始的“剃发易服”,大量的屠杀汉人加上抹杀汉人的文化,最终导致了汉服在民间的基本绝迹[反倒是清朝皇族可以穿。
不仅仅是中国人不再穿传统服饰了,而是地球上只要和世界联系紧密的地区都越来越不再穿传统服饰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服饰是一个地区迈入现代之前最后的那个服饰留影。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传统服饰简史
西周 [衣裳]之始
染织工业的出现,标志著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殷商时期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后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於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春秋战国 [深衣]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倍受人们喜爱。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秦汉 内衣外穿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祚仅 15年,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穿著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著习惯到了汉代产生了变化,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服饰。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著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魏晋 宽衣裸身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汤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於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迭迭,优雅而飘逸。
由於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於离乡背井,并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饰成为时尚,不论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饰,作为平时的休闲服或礼服
隋唐 华丽开放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於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便很有特色。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而唐代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准。近年在新疆吐鲁番、巴楚及甘肃敦煌等地发现了大量丝织品实物,品种花式极为丰富,染织技术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绘木俑服饰中,还出现了缂丝,比文献记载早几百年。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
宋代 保守拘谨
宋朝的建立,出现了一段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尤其都市商业经济更为发达。理学思想是士人生活行为的规范,影响所及,当时的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朴的审美观。
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见其流行程度。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从五代至宋以后,出现了缠足陋习,也称「裹小脚」。出土的南宋弓鞋(缠足鞋)头尖上翘,鞋长13.3厘米,宽4.5厘米。可见当时妇女所受的压迫,这是封建社会畸形审美观的体现。
元朝 留辫束发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徵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明朝 重拾汉唐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另外,明代男子官员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这是以黑纱罗制成,可以折迭,展开时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妇女则流行穿「比甲」服装,它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满清 剃发易服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满清统治者规定,军民要穿满族服装,强令汉人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发,把头发编成辫子。当时统治者对汉人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颁令。
妇女主要穿旗装,旗装原来是满族人的服饰,汉人也穿著。旗装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中国传统文化
1、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中国象棋、中国围棋,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国画、山水画、太极图。
2、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3、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4、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5、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6、语言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
7、医药医学: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8、宗教哲学:
儒、道、释〔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10、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拳、形意拳、少林武术、南拳、剑术等。
11、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风民俗。
12、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种类较多,如苗族的呕欠、呕欠嘎给希、 呕欠涛。
13、古玩器物:
玉、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等。
14、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海参、鲍鱼。
15、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织女等。
【中国传统文化衣冠服饰】相关文章: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03-10
传统文化礼仪03-10
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03-10
传统文化的服装有哪些03-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告有哪些03-16
佳能中国将追求本地化,不会撤出中国03-07
中国最幸福的人03-10
中国风的衣服03-14
中国最好的温泉03-16
《月球陨落》中国上映时间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