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的是什么
一指的是什么,一在现代和古代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一基本是指数量比较多而在道教里面一就是一指的是混沌世界,划分阴阳,一的是什么,没有定论。以下分享一指的是什么?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
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表示专一:~心~意。
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
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
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
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
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扩展资料:
一的组词
1、一共
表示合在一起:三个小组~是十七个人。
2、一同
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出发。~欢度新年。
3、一向
过去的某一段时期:前~雨水多(指较早的一段时期)。这~工程的进度很快(指最近的一段时期)。
4、一样
同样;没有差别:哥儿俩相貌~,脾气也~。他们两个人打枪打得~准。
《道德经》什么是得一?“一”指的是什么?
半个西瓜的陷阱。要解读得一章,必须先了解半个西瓜的陷阱。桌子上摆着半个西瓜,凡夫说这是半个西瓜。老子说:“错,这是一个西瓜!”
凡夫只看见眼前呈现的半个西瓜,老子在玄同大定(深意识)中看见另外半个西瓜。半个西瓜对凡夫是陷阱,对圣人是得一。对于艺术家,眼中所见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中伟大作品的碎片(碎片理论)。得一章贯穿了半个西瓜的理论。
世人自以为看到了一个世界,实际上只看得半个世界。世人的苦难由此而起,老子深深惋惜,故说得一章。得一就是获得完整的自我,永恒的`自我,永不迷失的自我。不得一则是毁灭之路。
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实,不处其华”(三十八章),一,实也,全德也。德相,华也。得一则德全。
世人是残缺的,但世人看不到自我的残缺。世人只有半条生命,却以为已经是一条生命。一条生命是永恒的,半条生命当然会毁灭。
对于一个家庭,男人和女人都是家之半,失去对方即失去了另一半。当男人或女人认为不是“一半”而是“一”的时候,家庭就岌岌可危了。得一理论的另一面就是“之半”理论,把自己看成一半是家庭成功的秘诀,也是修行成功的秘诀。只有把自己看成一半者,才可以得一。
怎么得一呢?有是半个西瓜,无是另半个西瓜,只有“有”与“无”相合,才是一个西瓜,是一个整体。老子玄同思想的妙理在此。宇宙和生命本来完整,因为坠入半个西瓜陷阱而残缺,失去存在性(真常)。
老子举了五事(天地神谷万物)为例,皆是得一的楷模,故长存不殆,保持清、宁、灵、盈、生的五德相。侯王是受训诫者,若能得一则可以为天下贞。天地神谷万物五者虽至为高贵,亘古以存,若不得一则前功尽弃,瞬间天崩地裂,出现五殆相(毁灭相),侯王更无所逃,坠入深渊。
庄子说:“合喙鸣,喙鸣合”。(天下篇)不知庄子为什么在关键经文中出现这样的描述,实际上这正是对得一章的深刻解读。鸟要鸣叫,必须上喙与下喙合,不然无法鸣叫。
这里揭示的是“合”的重要性,合才是真谛。所以后一句“与天地相合”,进一步开示人必须与天地相合才是“性修反德”的唯一途径。
从泰初无名开始,一步一步产生了有思想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原始的德已经丢失了。所以必须“性修反德”,修复真性,恢复全德。
得一就是合,人心与天心合,有与无合,这样才可以修复自我本性上的残缺,获得上德,成为全德之人。得一章的宗旨在此。
老子《道德经》有道和德二大系统,可以分为道系统和德系统,宇宙人生都无逃乎二大系统。德系统已经够复杂,道系统更为复杂。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社会,究其来源是老子的五德下衰理论(上德、下德、仁、义、礼)、《易经》“否极泰来”理论和《尚书·洪范》的五行理论。德不下衰,就不会终结。道系统以道、无、一为三位一体。
《道德经》最难说明白的就是“道、无、一”构成的道系统。人的语言无法解读道、无、一的三位一体,因此注解上,有把一注释为道,也有把一注释为道之子,也有把无注释为道,还有把一注释为德。老子的道无一三位一体教理只有证悟者才坚信不疑,对于未证悟者,则是对牛弹琴。
很多新软件打不开,是因为电脑版本没有升级。证悟者如同版本升级的电脑,能够打开老子三位一体的软件。
反者道之动。道即静即动,即无即一。一,有之始,非无。无,有之灭,非有。见有而为有,凡夫见。见有则见无,圣人见。见无则为无,智者见。见无则为有,圣人见。见无则为有,则见有则为无矣。牡丹花开,拥毳则见有,文益则见无。有是如化之有,无是不变之无。道之动是如幻如化之动,道之静是真真切切之静。
有,俗谛也。无,真谛也。无则妙,有则徼。徼则不妙,妙者不徼。然再深观,妙即妙,徼亦妙,徼可逆转为妙故也,此玄之又玄也。妙徼本空,智者不悟此理,以为妙徼悬隔。妙徼悬隔,则有无悬隔,有无悬隔,则生死悬隔,修行何用?冰为水,此徼逆转为妙也。水为冰,此妙逆转为徼也。知妙徼逆转,妙徼本空故也,空即无也,此为玄照。修行人得一玄照足矣。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严遵本中,四十章与得一章是同一章,是来证明得一思想的,无法分开解读。这是与所有版本都不相同的,而且是义理最完整的解读法。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为有之始,又为数之始。由一可累至亿万乃至不可数不可说河沙世界。种子亦然,女娲伏羲神圣结合则万民生生不息矣。
老子此章名为得一,今登台说法,一为玄旨。营魄抱一,圣人执一,一为至小,又为至大。凡夫执大为大,执小为小,圣人执大执小,即大即小,此三十四章玄旨。
既知至大即为至小,至小即为至大,大小之辩明矣。此一为至小,可以累至亿万河沙,不为至大乎?至小与无为邻,楞严之邻虚尘是也。一即邻虚尘。然至小即为至大,尽虚空法界而犹不足为容,元气是也。
古希腊哲学家毕泰戈拉为一而沉醉,宇宙来源于一。一是同一,是普遍性。一是这个世界的基础,离开一则世人心灵不安。一具有数学、几何学和道德修行三重含义。一是心灵的认识观,也是心灵的需要。一颗心灵只能面对一颗心灵。
老子是禅观,可名为小,可名为大。毕泰戈拉不懂禅观,这是东西方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思考不同。西方用几何观,分之再分,直至至小为不可分,不可分即为原子,一。禅观观至小为至大,观至大为至小,不必分之再分,以至于不可分。名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一。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篇)发现一有大一和小一,于是就出现一个神变力的一。世人读到“一”,以为至简,不知一有玄妙之旨。老子得一章开启了中外思想家宇宙模型的深度思考,后世名家“大一”和“小一”的著名学说来源于此。
如果人对一的命题不感兴趣,说明智商天生有不足。如果要提高智商,那就启动对一的深度思考(包括大一和小一),这是一条捷径。
古老的决定论模型早就该终结,从老子宣说得一章这一刻,原子模型,决定论模型早就是逻辑死穴,妨碍真实的宇宙模型的建立。
道家的“一”指的是什么
一升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指的是混沌世界,
二是指盘古开天辟地。划分阴阳。
一的是什么?没有定论。
有人说是,“无”,你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源。
从“无”到“有”。但是“有”却回不到“有”。
可是根据道家的练气之法。
万物皆由气产生。可能这个气就是一吧。
当然,道家所说的气和空气是不一样的。
我不想用太多现有的科学用词来形容。
因为那样会有偏差。
我还是用道德经来解释。
就比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多数人读成:无名与有名。
我理解成:“无”与“有”两个概念。
就像易经里面说的一样:一阴一阳谓之道
毕竟古文和现代文是不一样的。
【一指的是什么】相关文章:
愚人指的是什么04-02
三焦指的是什么04-18
社保第六险指的是什么04-13
三焦指的是什么器官04-18
结婚黄金八件套指的是什么04-07
豆豆鞋一般配什么裤子04-18
巨蟹座什么排第一 04-11
情侣一起睡觉什么感觉04-06
空调一般开什么模式04-14
买一套茶具包括什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