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有人说创作这类有特定格式,又对韵律要求极高的诗,就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我深以为然一起来欣赏一下,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希望你喜欢!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1古人考试,是不是也很今人一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有人说创作这类有特定格式,又对韵律要求极高的诗,就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我深以为然一起来欣赏一下,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希望你喜欢!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1

  古人考试,是不是也很今人一样,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交白卷啦,考零分啦……

  还真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唐代诗人祖咏,就是不按规矩答题,提前交卷的典型。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有一道写诗的题目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没有被录取。

  但他的这首诗,却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得以流传千古。这是应试诗中极少的现象。

  终南望馀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坡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俗话说,山南阳,山北阴,水南阴,水北阳。终南山位于当时的帝都——长安之南,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北面“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而是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雪仿佛浮在空中。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正应了题意:望终南山之余雪。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请看下句↓↓↓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两句由“望”中所见转向“望”中所感: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image.png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一个“霁”字,尤其真实而传神,写出了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目。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值得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城中增暮寒”,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写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不得不说,祖咏提前交卷,是考试之不幸,却是诗家之幸。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2

  这首诗,据说是镇江某士子在科举考场中题在试卷上的。计六奇《明季南略》云: “江南既定,清朝督学使者初至,岁试镇江诸生。有一少年生竟不作文,止于卷上题诗一绝云云。赋毕竟出,一时异之,而世多讳之,不敢传也。此特存其实云。”

  此诗何以“世多讳之,不敢传也”呢?因其完全是讥刺朝政,感慨世变,怀念故国,嘲弄新贵的政治诗。诗作字字谐音,是古来少有的奇作,但采用谐音写法,并非争奇斗巧,而是为避免政治迫害,或者积极些说,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巧妙的政/治斗争方式。单从字面看,诗义漫不可解;但从字音来听,则立意十分醒豁。不妨译写出来,奇文共赏:

  满洲衣服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腔忠义满腔仇。

image.png

  前二句,是对汉官而降清者的讥刺,说他们穿着新朝的衣服 (满洲衣服),梳着新朝的发式(满洲头),洋洋自得,欺压同胞 (满面威风),实则不知羞耻,令人鄙弃(满面羞)。后二句,则吐露坚持民族气节者的痛恨与凄伤,因为朝代更替,异族入侵,眼望故国河山,怎不令人伤悲?(满眼河山满眼泪)但是,复国无望,又令人不由不感慨万端(满腔忠义满腔仇)。

  一、三句是观外表,二、四句是抒内心,两两相对,比照鲜明。着 “满洲衣服满洲头”,因而 “满面威风满面羞”的新贵,与 “满眼河山满眼泪”,以至 “满腔忠义满腔仇”的义士,在对比中显得格外形象分明,格外动人心魄。除谐音外,善用对比也是本诗一大特点。

  这样一首爱憎鲜明的诗作,当然不便于直吐本怀,所以全以谐音字替代本字,瞒试官于一时;也正因此特别引人注目,反而传得更广,以至被后来人辑入笔记之中。作者的苦心毕竟没有埋没,不仅当时给试官造成了尴尬,也为后人留下了佳话。文/革中,有个小青年也曾在试卷上发泄不满,但已不是忧国忧民,而是掩饰自己不学无术,两相比照,倒也相映成趣。试卷题诗,是发表意见的一种独特方式,但高下有别,不可同日而语。

  那个镇江士子,当然会因此失去功名,但为历史树起坚持气节的榜样,在人格试卷上成绩优秀,可喜可贺。几同制谜般的战斗艺术,也颇可称道,值得品味。

【那首流芳千古的应试诗】相关文章:

有关雨的儿童诗现代诗05-13

最有名的牡丹诗05-12

带诗的名字女孩05-27

形容春天的感觉的诗05-19

感慨父母变老的心酸诗05-27

带诗字的女孩高雅名字05-26

诗字取名女孩名字05-27

凄凉悲伤又唯美的诗05-11

关于三国演义的诗20首05-13

给长辈生日祝福语诗05-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