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1一、心要正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1

  一、心要正,不贪心

  【原文】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译文】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当下启迪:端正心念,不掩饰放纵错误,说到底就是一个诚意的“诚”字。对别人诚实难,因为总要掩饰伪装什么;对自己诚实更难,因为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堪。可万法因果,不诚实面对,及时纠正止步,就只能在累积、习惯成自然甚至变本加厉中,不断滑向更深的深渊。

  人的一切烦恼,都无非因为一个“贪”字,贪着世间的认可与自心的优越幻觉,不肯放下也不肯承认。万般追索、挣扎、痛苦、不甘,皆随之而来。所以古人讲修养,用清心寡欲来形容,用正心诚意来要求。这个时代的浮躁、戾气与物欲横流,说到底也是这样的根源。

  二、感官是欲望的桥

  【原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译文】诸位弟子们,如果你们已能修习清净戒法,首先应当降伏你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千万不要放纵它们,使它们同外界勾染,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执着与追求。

  当下启迪:眼,这是个看脸的世界;耳,哪个不爱甜言蜜语、溜须拍马;鼻、舌,这是个以吃货为荣的时代;身,色欲难除,人爱舒适。说到欲望,无不是以感官为桥梁,无不是在感官的满足中结束。如果桥梁断了,欲望也就不再通达,这就是持戒的意义。

  有人认为持戒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成为对习性的培养。如同交通规则,强制的规则就如持戒,虽然强制,时间久了,人们尝到了好处,便能理解规则、接受规则、心存规则。戒也绝不只是一种宗教修养手段,更是一种人人可行、应行并从中受益的修养手段。

image.png

  三、“心”是万恶之源

  【原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译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是“心”。所以众位弟子,应该好好地制伏你们的心。心是令人生畏的东西,其可畏的程度远远超过可怕的毒蛇、凶猛的野兽、恶毒的强盗、森林失控的大火等等,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

  当下启迪:欲望虽然以感官为桥梁,根本的驱动却在心;是心有欲求,而后通过感官表达,通过感官满足。所以要化解欲望,根本办法还是要降服自心。心存万念的种子,心净则万念净,念念可以为用;心邪则万念邪,念念皆是锁链;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

  如何降服自心?你先要关注、反观自己的心,觉察到了自己当下的念头,这一念头就不再能牵制、左右你。人受妄念摆布,往往是因为觉察不到妄念对你的绑架,而念念相续在虚妄中。这就是佛家的“观”法。经中言:“念起即觉,觉已不随。”

  四、羞愧之心最珍贵

  【原文】惭耻之服,于诺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译文】惭愧、羞耻的心,在佛法诸庄严之中是最为第一的。惭耻犹如铁钩,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为。所以,众位弟子们: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惭耻之心,时时刻刻不要松懈。如果抛却了惭耻之心,那么所有的功德将丧失殆尽、荡然无存。有惭愧之心的人,就会拥有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当下启迪:为什么羞耻惭愧之心重要?因为知道羞耻惭愧,说明心中还保有原则和良知,说明还有着一份自省,说明面对自己的内心时还是诚实的。如果没有羞耻惭愧之心呢?就是这些的反面,所以佛说与禽兽没什么两样。

  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始终保持羞耻惭愧之心,并没有那么容易,多少人在物欲和利益面前迷失了自己,心变得冰冷坚硬,而不知回头。所以佛经中才告诫要“不忘初心”,孔子才强调“知耻近乎勇”。有羞愧之心,也许不能走得快、爬的高,可是一定踏得实、走得稳。

  五、做质朴率直的人

  【原文】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译文】诸位弟子:奉承谄媚之心与佛法相违,所以应当使你们的心质朴率直。应当知道奉承谄媚就是欺骗说谎,修习佛法的人如果依旧怀有此心,他就一无是处。因此,众位弟子,应当端正你们的心,将质朴率直做为根本。

  当下启迪:质朴率直的心是干净的心、轻松的心,奉承谄媚的心则是扭曲的心、阴寒的心;前者无所求,后者则被欲望裹挟和推搡。在社会上,不论是为了求人办事还是向上发展,谄媚奉承都是不少见的。这或许有现实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还是要自问,就算行为上不得已,心中的质朴率直可守住了?还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也变得谄媚逢迎?佛说奉承谄媚者不是佛弟子,推而广之,在做人上,也同样要以此为戒。

  六、欲望是魔鬼

  【原文】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译文】诸位弟子:应当明白,欲望越多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的缘故,烦恼也就越多;欲望少的人,没有所求,不追逐名利,受烦恼的折磨也就少。……欲望少的人就没有奉承、谄媚、看人的眼色行事,也就不会被各种感官牵着鼻子走。修行到欲望极少的人,就会心地光明坦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他忧虑或恐惧,处理事情游刃有余而不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当下启迪:欲望、利益和烦恼之间的关系,2500多年佛陀就已看明白、讲清楚。他的目光穿透千年,世间熙攘却依旧如此。欲望是魔鬼,蚕食掏空着人的身心。只有寡欲、放下,如佛所言,才能心中自在光明,心地光明坦荡。难能可贵的是,都以为佛家出世,可是佛陀在此处却明白向我们指出了,少欲对于入世和做事的好处——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如此反而更能做好事、做成事。道家也曾言:不求而得,求而不得。

image.png

  七、知足常乐

  【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译文】诸位弟子:你们如果想要摆脱各种烦恼的纠缠,应当努力修习“知足”。知足之法才是真正的富足、安乐之地。知足的人,尽管睡卧地上,心中仍会感到安稳快乐;不知足的人,就是处在天堂里面,也不会感到称心如意。不知足的人就是物质富足也会精神贫乏,所以还是贫穷;而知足的人,尽管物质生活贫穷,也会感到精神富足。不知足的人,时时都被外界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为知足的人所怜愍。

  当下启迪:这些话,放在今天,放在追逐利益的我们身上,依旧如此切中要害。这些道理,没有到那种境界,永远会让人觉得假大空,或者被认为是自我催眠和麻醉。唯有到了那个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受用。关于心灵的事,永远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在你还可以选择相信、求索和体悟。如此,人生还算有救。

  八、有信念就有依靠

  【原文】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亡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译文】诸位弟子:你们要想求得修行上的善知识,求到世间的坚强护法人,倒不如不忘心中的信念。如果人们都不忘信念,各种烦恼大贼就无隙可乘。所以,诸位弟子,你们应当时刻将信念铭记在心;如果失去信念,那么修行所得的功德也会失去;如果人的信念坚定,即使身边有各种感官刺激诱惑,也不会被它们所害。

  当下启迪:佛在此处向我们指出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靠山,便是信念。功名利禄,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展示了其起落不定的不可靠;人情冷暖,每个人也都感同身受,同样靠不住。只有信念——只要你的信念坚定,如佛所言便能抵挡外来的种种冲击摧打,而牢不可破。信念的坚定程度,则与信念的深刻、正当程度成正比。所以,人要开掘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正念,并夯实和坚守下去。那将是你人生的定盘星和主心骨。

  九、自省是最好的修行

  【原文】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即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译文】诸位弟子:假若有智慧,没有贪欲执着,则能远离一切障碍;应恒自省察,不令行为有所过失,就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脱;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既不是修习佛法的人,也不是世俗之人,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才好。

  当下启迪:很多人觉得佛家的修行法门与法理高深,佛陀则在此处向我们指出了最为平实的路径——自省。儒家讲“日三省吾生”,意味也是一样。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但做起来,最容易也最难;容易在好上手,难在坚持下去。此点,尤其值得人们注意。

  昔日白居易见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乐天不屑道: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答: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修行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做到用心、不忘,并一直坚持下去。

  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原文】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译文】诸位弟子:心中不要悲伤忧恼。即使我再住世一劫的时间,仍然还会灭度。期望我们永不分离,毕竟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们停下来,不要再说什么了,现在就要超过我所预定的时间了,我该进入涅??了。以上是我留给你们的最后的教诲。

  当下启迪:弟子请求佛陀不要灭度,继续住世,佛陀就说了上面这段话。可以说佛用自己的涅??,为弟子、为后世亿万千的有缘人,上演了一场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其主题却不是死亡,而是无常。人终究要死,人本是寄身于无常之中,人所追求的那些,不论多么华丽耀眼,自然更是。那么如果放下不是我们的方向,什么才是呢?这就是佛陀最后的教诲。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2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伟大的佛陀——一生补处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还没有降临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之前,是在兜帅陀天做一生补处的菩萨。兜率陀天就是三界中欲界的第四层天,所有的佛陀要示现成佛之前都需要在兜帅陀天做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的意思就是候补佛位。在兜率天一生期满后即降生世间示现成佛。

  现正在兜率天做一生补处菩萨的是弥勒菩萨。再过56亿年,弥勒菩萨下降人间成佛就是弥勒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做补处菩萨时的名号为护明菩萨,在迦叶佛之后成佛。当时迦叶佛给我们本师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 ‘释迦牟尼’。”

  梦象受孕

  一天夜里,摩耶夫人睡梦中梦到天人们前后簇拥着一头白象向她飞来。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了自己身体。

  摩耶夫人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image.png

  七步莲花

  这天,摩耶夫人散步途中经过大花园。那日天气特别晴朗,园内绿草如茵、百花争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夫人漫步园中,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无忧树,树冠如同伞盖一样地垂下。夫人看得欢喜,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夫人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太子出生后即前后左右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落足处都会涌出一朵莲花。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

  命名大典

  净饭王仁政爱民,天下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可这位国王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一直没有一位太子做继承人。如今,太子的降生给王宫内外增添了很多欢乐,净饭大王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

  净饭王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在命名典礼上,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

  仙人占卜

  净饭王请来当时最终名的长老阿私陀仙为太子看相。阿私陀仙一眼就看出太子面如满月,相貌庄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具足无缺。仙人看毕,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净饭王不解地问:“长老因何如此,难道是太子的面貌有什么问题吗?”阿私陀仙止住眼泪回禀大王:“非但不是相貌有什么问题,反而是太好了。您的儿子三十二相具足无缺,将来若在家,定为转轮圣王,能够统治天下;若出家,定成正觉,为世间明灯,教化众生。可惜我已经年迈等不到那一天了。一想到这里,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净饭王听罢仙人的解释喜忧参半。

  得入四禅

  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而生悲悯,进而打坐思考众生的苦难,在静虑中进入了禅定,得入四禅。

  此时的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看在眼里,心中更加忧虑,担心太子真像阿私陀仙说的那样出家修道。

  文武过人

  太子十六岁时即已精通文学和武功,大家都为太子出众的才华而赞叹不已。

  净饭王为拴住太子的心,特为他建造了一座举世无双、奇妙雄伟的宫殿,命名为“四时宫殿”——进入宫殿,四季如春。楼上阁下弦歌不断,宫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间还有春去秋来的凄凉,不知人生还有悲欢离合的愁绪。

  成亲娶妻

  净饭王为了让太子彻底打消出家的念头而为他筹备了一场隆重的婚礼,迎娶邻国的公主、美丽动人的耶输陀罗为妻。

  太子能娶耶输陀罗并非偶然。佛陀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上为弟子们讲述了自己在过去世的故事。久远劫前,一位名为善慧的婆罗门弟子在参访至莲花城途中,听说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于是想以鲜花来供养燃灯佛。正当善慧寻遍全城也得不到鲜花之际,在井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婢女,手中捧着插有七支忧罗花的瓶子。善慧于是至心诚恳地请求女子将花卖给他去供佛。受善慧诚心所感,婢女答应给他五朵,另外两朵则拜托善慧拿去帮他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要善慧答应她,在未得圣道之前,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善慧为了得到鲜花就答应了这个条件。在将花献给燃灯佛之后,燃灯佛也为善慧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借花的婢女就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妻子耶输陀罗。

image.png

  深受爱戴

  太子和耶输陀罗成亲后,深受百姓的爱戴。

  出城四游

  王城的欢乐日复一日,太子渐渐厌倦了宫中管乐喧嚣的生活。一日,太子在侍卫扈从下出游。出东门,见一身色衰老可哀之老翁,乃觉知世间的老苦;出南门,见一人病苦缠身、百节痛毒,乃感受到病苦可厌;出西门,见族类扶舆死人,并随车步行啼哭,遂感到死苦之可厌。一直在王宫中享乐的太子从未见过如此凄凉的景象,随即陷入了对人人都难以避免的老、病、死苦的深深思考。一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慢慢地衰老、得病、然后死去,便有难以释怀的忧虑。

  太子再次出城散心,此次转辔北门,见一身着法服持钵的僧人相貌庄严,神色泰然。太子上前问道:“为什么在您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苦难的阴影呢?”僧人答道:“我是出家修道的沙门,只有出家修道才能彻底摆脱生老病死的苦难。”太子听后若有所悟。

  见丑生厌

  夜晚,当太子回到他的四时宫殿时,看到平日里陪伴自己玩乐的歌女们个个喝得酩酊大催,丑态百出。他们沉迷于现前的享乐,丝毫没有意识到生死无常的苦痛。

  看到这里,太子对自己过往纸醉金迷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于是生起要出家修道的念头。

  夜别妻儿

  一天夜里,太子趁着妻子耶输陀罗和小儿子罗?罗熟睡之际,用复杂的眼神再次望了望熟睡中的妻儿,轻轻关上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远离王城

  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从陷于生老病死乃至所有烦恼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太子趁着月色,骑着白马,在一个仆人的护送下向一片树林前行。

image.png

  削发更衣

  太子将身上平时穿的华冠贵服以及白马统统交给仆人让他带回王宫。心中思忖, 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于是拔刀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送行的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悉达多削去烦恼丝,换上了天人送来的素衣,开始修行的生活。

  放弃苦行:

  太子出家修道后遍访名师,很快达到了世间修行者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佛陀发现这些所谓的最高境界并不究竟,于是放弃种种修行方法而到山中苦修。

  太子在尼连禅河边伽?山苦行林中,独自于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独修苦行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放弃了苦行。

  佛陀示现这一段苦修经历,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外道认为通过苦修就可以了悟人生真谛。所以佛陀就现身说法,示现了即便是经历长时间严酷的苦修也是无法达到觉悟的彼岸的。

  牧女献供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修行的太子面前,礼拜奉献。太子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太子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发愿成佛

  太子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说: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树下参悟

  太子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天气寒冷,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

  魔女献媚

  太子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来到太子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太子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水淹魔军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此时坚牢地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魔王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得逞,只得败退。

  成等正觉

  佛陀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叹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从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的慈悲与智慧,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号释迦牟尼佛。

  此时大地发出了六种震动,天人散花以为供养。

  梵天献花

  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

image.png

  鹿苑说法

  佛陀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说法。释迦牟尼向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金刚经》上讲,佛陀当年做忍辱仙人时,曾被残暴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当时,忍辱仙人非但没有一丝的嗔恨,反而发愿说,等我成道后第一个就来度你。如今第一个被度的?x陈如尊者就是当年的歌利王。

  游行教化

  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应机教化着所有有缘的众生。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优楼频罗迦叶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释迦牟尼弟子甚多,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陀、罗?罗。

  回宫省亲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叶,舍利佛、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

  这时,世尊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见昔日妻

  当年的太子妃耶输陀罗见到日思夜念的佛陀百感交集。佛陀平静地看着她,并对她作了重要的开示,希望她能够明白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无常的、无我的、空的本质。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后来,耶输陀罗证得声闻乘最高圣果——阿罗汉果位,从此解脱了生死。在佛陀的众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岁圆寂,留下许多诗偈。

  罗?罗出家

  佛陀七岁儿子罗?罗拜舍利弗为师出家。罗?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罗经》后,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image.png

  度化难陀

  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贪恋自己妻子的美貌而不愿出家修道。佛陀于是带他去看了瞎了一只眼的老母猴,又利用神通带他上到天界观赏仙女的风姿。难陀一看见仙女的美貌反观自己人间的妻子简直就如那老母猴一般了。难陀为能早日升天享福决定跟着佛陀精进修行。过了一段时间,佛陀又领着难陀到地狱里转了一遭。那里正有一口大油锅空着,守锅的狱卒说,那是给佛陀的弟弟难陀留着的,他虽然出家修行得以升天,但因发心不正,天福享尽后就会堕落到这里来受报。难陀听后吓得半死,决心再不贪恋天福而受轮回三恶道之苦。短短七日内,难陀就证得罗汉的果位。

  父王逝世

  佛陀见到了病重的父王,并为他开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佛陀尽职孝道,亲自抬父王的棺椁,为世人以身作则。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升天说法:

  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佛陀后不久就去世了。去世后即升到了忉利天宫。佛陀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而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菩提树下不动而升)。著名的佛门孝经《地藏经》就是佛陀在忉利天讲的。

  重返人间

  佛陀在天宫为母说法完毕后,沿着天梯下返人间,众神恭敬围绕。

  最后供养

  经过四十九年弘法之后,佛陀的身体渐渐地衰老了。在接受了最后一次供养后,佛陀示现微疾,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的迅速,而应当精进修行。并表示即将进入大涅??的境界。

  入大涅??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摩诃迦叶取出舍利,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佛陀一生弘法已经圆满,该度化的皆已得度,没有得度的已经种下了善根。佛陀并没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样选择长久住世,而是示现涅??,因为他担心弟子们会因为他的长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见佛陀的良苦用心!

  佛陀虽然进入涅??,但他所说的教法却通过经文流传后世,继续度化众生。佛陀的化身虽然离开了众生,法身却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于佛陀创立的僧团之中,存在于法本文字之中,存在于整个虚空界,只要有一个众生哪怕是微小的蝼蚁需要他的帮助,只要因缘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时一样,无二无别。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3

  释迦牟尼真的存在过吗?

  释迦牟尼真的存在过,他的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一名印度人。

  乔达摩·悉达多原来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在幼年的时候乔达摩·悉达多受到了婆罗门(印度高种姓文化)教育,但到他成长到29岁的时候,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所以乔达摩·悉达多脱离了贵族的生活,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并且领悟了佛教,在印度当地开始传教。

  谁也没有想到,乔达摩·悉达多创建的佛教居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教。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乔达摩·悉达多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成佛过于虚幻,但其实这是很多人对于“佛”的理解有误。

  在佛教中,成佛并不是指成为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人,而是看透人生的真谛就算成佛了。

【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什么】相关文章:

经历什么痛苦后能大彻大悟12-20

什么样的人容易大彻大悟12-20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12-20

大彻大悟的网名12-20

大彻大悟的境界12-20

大彻大悟的语录12-20

道教大彻大悟的话12-20

大彻大悟的句子12-20

大彻大悟看透世俗12-20


猜你喜欢